向人借钱困难,而且最终还得如数偿还;借名优产品招牌,一是要很大破费,二是要承担风险;唯有借名人之名来得容易,张张口,费费唾沫就啥都有了,所谓名人效应是也。
一般人借名,只为哗众取宠,满足一下虚荣心,图个口热。无论商界、文化界、影视圈儿,都有一些人言必说名人,正史野史、祖宗八代的说得眉飞色舞,有鼻子有眼。“我认识××”,“跟×××吃过饭”,“那家伙呀,最……”听的人则对其肃然起敬,进而他在另外的场合又添醋加油说开去,就有人也对他“起敬”起来。有回一个卖凉粉的摊主对我说他认得一个大电影明星,唾沫横飞地描述她的长相之美,谈吐之随和以及她爱人长得如何气派如何出手大方。“在你这儿吃过凉粉?”“来好几回啦!”神情言词无不透着自豪,声响得周遭人都羡慕地扭头看。
有一种人借名却有高招,绵里藏针,当谁在他面前赞叹某一位名人时,他轻轻一笑鼻子一哼手一摆:“那是个娃娃嘛!想当年他……”随即搬出史家成名之前的种种笑话轶事,引得众人大哗。一般在这个时候,他还会加段“闲笔”,故作轻描淡写地说一番自己曾跟中央的或者省上的哪几位领导有过什么交往,说时面色平静,声音低微,但听者莫不认为他背景显赫、声名远在那位名家之上,不可慢待。这种人招数之高,让人想起《陪衬人》这篇小说,贵夫人不够漂亮,专门雇请丑女随身作伴,形影不离,来衬托自己的鲜艳夺目。
借名风盛,有害无益,害处盖有三:其一,害了自己。戏说名人者,待“观众”最终确知了名人德才之后,把戏揭穿,直落“谝嘴”贻笑大方。其二,扰乱了社会。现今生活中“名人”泛滥,这其中,和借助名人而成名根本不够名人的人在滥竽充数不无有关。许多崇尚贡献、心地善良的人们在“借名”中受骗上当,教训已屡见不鲜;电影《百万英镑》是金钱社会有钱则有名的一则笑话;话剧《西望长安》、《假如我是真的》主人公冒充中央名人引起各方混乱则是有官则有名的讽刺。一件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发生,不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尊敬名人,爱护名人,跟名人交知心朋友,是崇尚学问的表现,实为社会进步需要;但如此“借名”是万万要不得的。